在煤礦行業,“安全”二字重若千鈞。中國煤科上海研究院的實驗室里,一場關乎百萬礦工生命的科技突圍戰已持續三年——面對防爆設備內部傳爆路徑這一“隱形殺手”的世界性難題,一支平均年齡35歲的防爆電氣創新工作室科研團隊,用一場“科技魔術秀”給出了答案,在0.3秒的生死時速中,為安全生產筑起數字長城。
這支由“鋼鐵直男”陳思忠領銜的團隊,人均“細節控+強迫癥”。他們帶著“死磕到底”的勁頭,硬是在密不透風的防爆試驗槽里,裝上了四臺“火眼金睛”——超高速攝像機與紅外熱像儀,還自主研發了“抗干擾高精度觸發器”。用工程師的話說:“這套設備就像給爆炸裝了慢動作回放,連火星子蹦跶的路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!”
實驗室里的“繡花活”:128根線,誤差不超0.1毫米!
為了給設備“搭神經”,團隊在十平方米的空間里布下128根電源信號線,誤差必須控制在0.1毫米內——這精度堪比繡花!成員們舉著激光投線儀,趴在地上反復校準,一干就是仨月。某天,紅外鏡頭突然捕捉到一絲異常抖動,團隊立刻化身“偵探”,逐幀分析幾千段視頻,硬是從噪點中挖出0.3秒的關鍵傳爆軌跡。“那一刻,感覺像在黑洞里找到了光。”技術員劉鑫宇回憶道。
爆炸瞬間拍成“科幻大片”:每秒4000幀鎖定致命熱區!
試驗當天,點火指令一下,實驗室秒變“好萊塢片場”:四臺攝像機以每秒4000幀的速度,“直播”爆炸火花如金蛇狂舞,紅外鏡頭更曝出上千度的死亡熱區。團隊首次精準鎖定傳爆位置,把玄乎的“危險預感”變成了鐵證如山的科學數據。“我們不是在玩爆炸,是在給礦工兄弟修護城河!”陳思忠語氣鏗鏘。
成果炸圈!央視點贊,國際標準“中國造”
此次突破標志著我國防爆檢測從依賴經驗的“盲聽”時代邁入數字化可視化時代。技術成果不僅被央視、光明日報、學習強國等權威媒體報道,更為煤礦設備安全檢測提供了國際領先的新標準,網友直呼:“這技術妥妥的科技與狠活!”
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數據,而是守護生命的溫度。這群“較真”的“鋼鐵直男”,他們用硬核創新,讓高危行業有了“高安全感”!“每次看到礦工兄弟們升井時的笑臉,”陳思忠笑著說,“就知道我們追尋的不僅是技術參數,更是萬家燈火的溫度。”
此刻,黃浦江畔的實驗室依舊燈火通明。那些在毫秒間被定格的爆炸畫面,正轉化為守護生命的科技之光,照亮每一個礦工回家的路。
供稿:陳思忠
通訊員:馮瑜